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- 苾芻法朗

苾芻法朗者。梵名達摩提婆(唐云法天)襄州襄陽人也。住靈集寺。俗姓安實。乃家傳禮義門襲冠纓。童年出家欽修是務。遂離桑梓遊涉嶺南。淨至番禺報知行李。雖復學悟非遠而實希尚情深。意喜相隨同越滄海。未經一月屆乎佛逝。亦既至此業行是修。曉夜端心。習因明之祕冊。晨昏勵想。聽俱舍之幽宗。既而一簣已傾。庶罔隤於九仞。三藏虔念。擬剋成乎五篇。弗憚劬勞性有聰識。復能志託弘益抄寫忘疲。乞食自濟但有三衣。袒膊塗跣遵修上儀。雖未成於角立。終有慕於囊錐。凡百徒侶咸希自樂。爾獨標心利生是恪。恪勤何始專思至理。若能弘廣願於悲生。冀大明於慈氏。年二十四矣。其僧貞固等四人。既而附舶俱至佛逝。學經三載梵漢漸通。法朗須往訶陵國。在彼經夏遇疾而卒。懷業戀居佛逝不返番禺。唯有貞固道宏相隨。俱還廣府。各並淹留且住更待後追。貞固遂於三藏道場敷揚律教。未終三載染患身亡。道宏獨在嶺南。爾來逈絕消息。雖每顧問音信不通。嗟乎四子俱汎滄波。竭力盡誠思然法炬。誰知業有長短各阻去留。每一念來傷歎無及。是知麟喻難就危命易虧。所有福田共相資濟。龍華初會俱出塵勞耳。



法朗法師,梵文名「達摩提婆」(Dharmadeva,意譯為「法天」),是襄州襄陽(今湖北襄陽)人。他出身於一個講究禮義、重視學問的家庭,俗姓安,名實。自幼便對佛法懷有敬仰之心,年紀很小就出家修行,一心鑽研佛學。

他早年在靈集寺修習戒律與經論,後來決心離開家鄉,到嶺南一帶雲遊求法,最後到達番禺(今廣州)。法朗發願前往印度取經學法,雖然當時學問尚淺,但志向宏遠,信念堅定。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僧侶一同啟程,渡海西行,不到一個月便抵達佛逝國(今印尼蘇門答臘一帶的室利佛逝王國,當時為東南亞重要的佛教中心)。


到了佛逝之後,法朗日夜不懈地修行。他精研《因明論》(探討佛教邏輯、推理與思辨方法的經典)與《俱舍論》(阿毘達磨學派的重要論書,闡述心理與存在的理論)。他深知修行如築高山,即使一簣之土也不可少,於是立志要完成五部經論的學習。雖然艱苦,他從不怨懟。

法朗資質聰穎,記憶力強,學習又勤奮。他平日抄寫佛經從不知倦,靠乞食維生,身上只帶三衣(僧侶最基本的衣物),不講奢華,舉止嚴謹,恪守戒律。雖然名聲尚未遠播,但才德兼備,受僧眾敬重。同行的法友多半滿足於自身修行,但法朗志在弘法利生,心懷悲願,願以一生弘揚佛法、救度眾生。

他不僅追求理論理解,更立願實踐慈悲與智慧,希望能普利一切眾生,並期望將來能於彌勒菩薩成佛時的「龍華三會」中,與一切有緣眾生共同成道。當時,他才年僅二十四歲。


法朗與僧人貞固、道宏等四人同行,一同乘船抵達佛逝,學法三年後,梵文與漢文已能互通。之後法朗準備前往訶陵國(今印尼爪哇地區)繼續修行,但在當地結夏安居期間(佛教僧侶每年雨季期間禁止遠行、靜修的傳統)不幸染病,圓寂於彼地。他原本計畫返回番禺,但未能如願,長眠異鄉。

當時僅剩貞固與道宏兩人隨行,他們護送法朗的遺物回到廣州,暫時留居當地,等待後來同伴。貞固法師後來在三藏道場講授《律藏》,宣揚佛教戒法,但三年後也因病去世。道宏一人留在嶺南,從此音訊全無。雖有人多次打聽,但最終仍未得知他的下落。


法朗與三位同伴四人,曾經為追求真理、求法渡海,燃起弘法之志。他們竭盡心力,願以生命續佛法之燈,但世事無常,命運各異,或客死異鄉,或音訊斷絕。每每想起,令人不勝感嘆。這也讓人深悟:人世間賢才難得,生命又是如此脆弱短暫。願他們四人同登彌勒龍華法會,超脫塵世勞苦,重聚於清淨法筵之中。


【註解】

  1. 佛逝國(Srivijaya)
     位於今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古代佛教王國,7–11世紀時是東南亞重要的佛教與學術中心,許多中國、日本的僧侶曾赴此學法(如唐代義淨法師)。

  2. 結夏安居
     佛教僧侶於每年雨季期間(約三個月)不得遠行,在寺中靜修、誦經、思惟佛法的制度。此傳統起於佛陀時代,旨在避免雨季外出誤傷蟲蟻與眾生。

  3. 因明論
     即佛教邏輯學,研究推理與辯證的方法,為印度佛教「因明學」的一部分,後來傳入中國成為高級佛學科目。

  4. 俱舍論(阿毘達磨俱舍論)
     由印度哲學家世親(Vasubandhu)所作,屬「有部」論書,探討宇宙、心理、業報、修行等主題,是佛教論理體系的重要經典。

  5. 龍華三會
     指彌勒菩薩於未來成佛時,在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度眾的法會,象徵修行者最終能共證菩提的理想境界。

  6. 三藏道場
     以《經》、《律》、《論》三藏為核心的修學道場,唐代以來是僧侶講經弘法的中心。

原人論-斥迷執第一

  斥迷執第一 ( 習儒道者 )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,皆是虛無大道生成養育。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,元氣生天地,天地生萬物,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,皆稟於天,由於時命;故死後却歸天地,復其虛無。然外教宗旨,但在乎依身立行,不在究竟身之元由。所說萬物不論象外,雖指大道為本,而不備明順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