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靈蠢蠢皆有其本,萬物芸芸各歸其根。未有無根本而有枝末者也,況三才中之最靈而無本源乎?且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今我稟得人身而不自知所從來,曷能知他世所趣乎?曷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?故數十年中學無常師,博攷內外以原自身,原之不已,果得其本。
然今習儒道者,秖知近則乃祖乃父,傳體相續,受得此身;遠則混沌一氣,剖為陰陽之二,二生天地人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與人皆氣為本。習佛法者,但云:「近則前生造業,隨業受報,得此人身;遠則業又從惑展轉,乃至阿賴耶識為身根本。」皆謂已窮,而實未也。
然孔、老、釋迦皆是至聖,隨時應物,設教殊塗。內外相資,共利群庶。策勤萬行,明因果始終;推究萬法,彰生起本末。雖皆聖意而有實有權,二教唯權,佛兼權實。策萬行,懲惡勸善,同歸於治,則三教皆可遵行;推萬法,窮理盡性,至於本源,則佛教方為決了。
然當今學士各執一宗,就師佛者,仍迷實義,故於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。余今還依內外教理推窮萬法,初從淺至深,於習權教者,斥滯令通而極其本;後依了教,顯示展轉生起之義,會偏令圓而至於末(末即天地人物)。文有四篇,名原人也。原人論序(終)
萬物眾生都有其根本,天下萬物雖多,各自都有歸依的本源。世間沒有無根之木,也沒有無源之水;既然如此,那麼「三才」之中最靈妙的人類,又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根本呢?
能了解別人的人,叫作「智」;能了解自己的人,才叫「明」。我們如今生而為人,卻不知自己從何而來,又怎麼能知道死後往哪裡去?又怎麼能明白古往今來天下萬事的真理呢?
因此,我數十年來不拘於一師之說,廣泛研究儒家與佛家的學問,為的是追尋自身的根本。經過不懈探求,終於有所體悟,找到了「人」的真正本源。
如今世間學習儒家道德之道的人,只知道:
近的說,是由祖先、父母生下我們,血脈相承,因而得此身體;
遠的說,是從「混沌一氣」之中分化出陰陽兩儀,陰陽交感而生天地與人,再生萬物。
因此認為「氣」就是萬物與人的根本。
而學佛之人則說:
近的,是前生造業,依業受報,所以今生得此人身;
遠的,是由「惑」而起「業」,「業」又生「識」,最終由「阿賴耶識」作為一切身心的根本。
他們都以為這已是窮究本源,但其實仍未到達究竟之處。
其實,孔子、老子與釋迦牟尼佛,都是通達真理的至聖之人,只是應時應世,各自設教不同而已。
三家之教,雖然方法有別,卻能互相補益,共同利濟眾生。
他們都勤勉修萬行,闡明因果的始末;也都推究萬法的根本,揭示一切生起的源流。
雖然三教皆出於聖人之心,但仍可分為「實」與「權」兩層:
儒、道二教偏重「權教」(因應眾生根器而設的方便教法),
唯有佛教兼具「權」與「實」,能由淺入深、究竟徹底。
若從修身治世的角度來看,三教都能導人向善,感化人心,社會因此得以安治;
但若從究理盡性、探本溯源的角度而言,則唯有佛教能最終明悟一切法的根本。
然而,如今世間的學者往往各執己見,執著於一宗之說;
即使學佛之人,也多停留在文字與表相上,未能明白佛法的真實義理,
因此仍不能真正追溯天地萬物與人之存在的最初根源。
我如今依據儒、道、佛三家內外教理,再次推究萬法的源起,
從淺入深,先指出權教學者的執滯,使其開悟通達,進而推至根本;
再依佛教的了義教法,闡明一切法相生相起的道理,
使偏執的見解得以融通圓滿,
由根本而推至萬物的終末──也就是天地與人之現象。
全篇共分四部分,題名為《原人》。原人論序到此告一段落
註解與解說
-
「原人」的意思:
「原」意為「探究、追本溯源」;「原人」即是「探究人之本源」,追問「人從何而來、何以為人」的哲學命題。 -
「三才」:
指「天、地、人」三者。文中說「三才中之最靈而無本源乎」,意謂在人、地、天之中,人是最具靈性的存在,不可能沒有根本。 -
「權教」與「實教」:
佛教中「權」指方便之教,為引導眾生而設的暫時法;「實」則是真實究竟之法。
文中指出儒、道為「權教」,佛教兼具「權、實」。 -
「阿賴耶識」:
佛教唯識學八識之一,意為「藏識」,是眾生心識的根本,包含一切業力種子。 -
「策萬行」與「推萬法」:
前者指「實踐一切善行、修身行道」;
後者指「從理論上探究宇宙萬法的根源與真相」。 -
思想結構總覽:
全文由「問題」→「批評」→「三教融合」→「佛法為究竟」→「自撰四篇」五層構成,旨在說明:人之本,不僅在氣、不僅在業,而在佛性。